充电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移动终端
合作区域: 国内
拟投入总金额: 180.0万元
所属地域: 高新区
技术领域: 系统软件
技术交易金额: 万元
截止日期: 2025-12-31
登录后查看。
信息描述
研发背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传统锂电池技术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如能量密度低、充电速度慢、使用寿命短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移动终端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这一瓶颈,推动移动终端产业的持续创新,本项目应运而生,旨在研发一种高效、快速、安全的充电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移动终端,以满足未来市场对高性能移动设备的需求。

主要内容:

1. 当前,提升充电效率是充电技术研究的核心难点之一。如何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更高效率的电能传输,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 高功率充电可能带来过热、短路等安全隐患,因此,在提升充电速度的同时,如何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稳定,是另一大技术挑战。
3. 不同的移动终端设备可能采用不同的充电标准和接口,如何设计一种兼容多种设备、易于普及的充电方案,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4. 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时,如何有效控制成本,使新技术能够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前期研究开发基础:

项目团队在前期进行了大量调研和技术积累,明确了研发方向和技术路径。通过深入研究当前充电技术的不足,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电池负极设计方案,有望显著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同时,团队还探索了无线充电技术的新应用,试图通过磁场共振等方式,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的充电体验。
在安全性方面,团队对现有电池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引入了智能温控、短路保护等先进技术,以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可靠。此外,团队还与多家移动终端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充电技术的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

现有的生产和研发的设备:
攻关目标:

1. 通过优化电池材料和充电算法,将充电时间缩短至现有技术的一半以下,同时提高充电效率。
2. 引入多重安全保护机制,确保充电过程中的温度、电压、电流等关键参数均处于安全范围内。
3. 设计一种通用的充电接口和标准,实现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移动终端的无缝对接。
4. 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材料选择,降低生产成本,推动新技术的大规模商用。
 

成果形式:

1. 形成一套完整的高效快速充电方法论,包括充电策略、算法优化、安全保护机制等。
2. 制作出原理样机,验证新型充电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 编制详细的技术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4. 申请相关技术专利,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为后续产业化推广奠定基础。
5. 制定详细的产业化推广计划,明确市场定位、目标客户、营销策略等,推动新技术的市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