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高导热、耐腐蚀、轻质的散热材料(如铝合金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热管材料等)用于模块化机房内部散热系统;探索相变材料在被动散热结构中的应用,实现无需动力装置的热量吸收与释放;优化液冷/蒸发冷技术结构设计,结合材料表面工程手段提高换热效率;提升散热系统在高温、高湿、高粉尘环境中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实现绿色环保型冷却系统设计,减少制冷剂使用或替代为低碳、无氟方案搭建适用于边缘机房模块化部署的高效换热评估与仿真测试平台。
公司已有多款边缘模块化机房产品,具备结构设计、散热控制、电源管理等成熟经验;已建立与部分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通道,具备一定科研协同能力;在散热结构件与换热组件的选型与测试上具备标准化流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化布线与环境控制系统,为散热系统集成预留技术接口。
硬性指标(如:具体参数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条目。)• 材料导热系数 ≥ 200 W/m·K;• 散热模块比热密度提升 ≥ 20%;• 整体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 ≤ 1.2;• 模块温升控制在 ±3°C 范围内(负载70%以上时);• 散热系统使用寿命 ≥ 10年,可靠性等级 MTBF ≥ 50,000小时;• 被动散热单元响应时间 ≤ 10分钟;• 材料质量密度 ≤ 2.7 g/cm³,满足轻量化设计要求。
选择性指标(如:在可接受成本范围内的指标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条目。)• 成本控制在传统散热系统的110%以内;• 系统设计可在-20°C至55°C环境下正常运行;• 所用材料100%可回收或可降解,符合RoHS与REACH环保认证;• 散热组件模块化程度 ≥ 90%,便于快速更换与维护;• 在无空调环境中通过自然散热实现运行降温10°C以上。
• 技术输出方需提供包括:材料配方、结构设计图纸、热性能测试报告、工业样机、关键工艺流程说明、环境适应性评估报告;• 转让或授权使用研发过程中形成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提供完整的技术转移文档、材料样品与原理样机;• 支持技术落地的人员培训、工程化指导以及后续迭代的合作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