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能源、汽车、运动健康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微孔发泡材料需求越来越迫切。具有优异绝热、隔音、绝缘、缓冲等特性的发泡材料及其制造技术受到广泛关注。根据发泡剂产生气体的原理,聚合物发泡有物理发泡和化学发泡两大类。化学发泡剂常常受限于聚合物的加工温度,并且存在化学残留、发泡过程难控制和不易获得高发泡倍率,所以应用上比较受限制。物理发泡剂中的氟氯烃类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已逐渐被禁止和限制使用;新型氟碳氢化合物的全球变暖潜能值一般比较高;而烷烃类发泡剂易燃烧,不安全。因此将以二氧化碳和氮气等为代表的超临界流体应用于聚合物发泡过程,是轻量化新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塑料制品产业化技术”是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目前利用超临界流体制备微孔发泡主要有两种生产工艺:一种是以巴斯夫、JSP 公司、无锡会通为代表的聚合物珠粒制备技术,聚合物珠粒产品通过专业设备模压成型生产运动休闲、汽车内外饰材料、建筑隔热材料、包装材料等制品。另一种是以 ZOTEFOAMS 公司、宁波致微、浙江新恒泰、苏州申赛为代表的采用定制化模压发泡设备,生产出广泛应用于汽车、包装、运动健康等行业聚合物发泡片材、板材。聚烯烃类聚合物由于其制备合成技术成熟,因此有多支链高熔指系列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发泡领域。相比之下,热塑性弹性体,尤其是聚酯类弹性体材料通常支链少,发泡时熔体强度低、发泡窗口窄,加工过程中容易伴随聚合物的热分解,这些因素导致了其对应的微孔发泡材料的制备难度极高,因此需要针对热塑性弹性体材料的特点和难点进行深入研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以实现稳定的制备工艺和优良的性能。
要实现热塑性弹性体的超临界模压制备,需要通过深入研究聚合物原料体系在超临界发泡过程中的聚集态、相/界面结构演变并厘清演变机理,并据此研发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超临界模压发泡设备及工艺、实现对聚合物微孔发泡材料的精确调控,开发高性能发泡材料。
公司拥有完善的小试、中试及量产成套设备,研发设备总价值超 300万元,并配套独立的测试中心,具备较强的分析检测能力。公司曾参与镇海炼化主导的宁波市创新联合体项目,具有参加重大项目课题的经验和能力。公司重视研发团队培养和科技创新,制定了明确的创新研发计划和目标,成功孵化出多种新材料并产业化生产。目前公司共授权发明专利 8 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33 项,软著 1 项,在途发明专利 3 项(含美国专利 1 项)。
主要包括:(1)热塑性弹性体发泡机理研究及泡孔结构与性能调控;(2)热塑性弹性体原材料体系的配方设计;(3)超临界模压设备的升级研发。
年度报告;最终科技报告;各项专利受理通知书;材料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