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定位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合作区域: 国内
拟投入总金额: 80.0万元
所属地域: 高新区
技术领域: 软件工程
技术交易金额: 万元
截止日期: 2025-12-31
登录后查看。
信息描述
研发背景: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及智慧交通产业的快速发展,车辆定位的精准性、实时性与可靠性已成为核心需求。当前主流定位技术以 GPS / 北斗等卫星定位为主,但在隧道、高楼密集区、地下停车场等复杂场景下,卫星信号易受遮挡、反射干扰,定位精度大幅下降(误差可达 10 米以上),无法满足 L4 及以上自动驾驶对 “厘米级定位” 的要求。同时,传统定位装置依赖单一传感器,存在抗干扰能力弱、能耗高的问题,难以适配新能源汽车的低功耗需求及商用车的长续航场景。​
从行业政策来看,《智能网联汽车路线图 2.0》明确要求 2025 年自动驾驶车辆需具备高精度定位能力,而现有技术体系尚未形成 “卫星 + 惯性 + 视觉 + 车路协同” 的多源融合方案,市场亟需突破定位方法、硬件装置及核心算法的技术瓶颈,因此本项目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技术补位与产业推动价值。​
二、技术难题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复杂场景下的定位精度瓶颈:在城市峡谷、隧道等无卫星信号或弱信号区域,仅依赖惯性导航会因累积误差导致定位漂移(每小时误差超 100 米),如何通过视觉特征匹配(如车道线、交通标识)与激光雷达点云融合,修正惯性导航误差,是核心难题之一。​
多传感器数据同步与冲突解决:定位系统需整合卫星接收机、惯性测量单元(IMU)、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类传感器数据,但不同传感器的采样频率(如 IMU 为 1000Hz、摄像头为 30Hz)、时间戳偏差及数据噪声差异,易导致数据不同步,甚至出现定位结果冲突(如视觉识别的位置与雷达检测的位置偏差超 1 米)。​
低功耗与高可靠性平衡:新能源汽车对定位装置的功耗要求严格(静态功耗需低于 50mW),但高精度定位算法(如卡尔曼滤波优化)的计算量较大,如何在嵌入式芯片上实现算法轻量化,同时保证车辆高速行驶(120km/h)时定位响应时间低于 100ms,是硬件与软件协同的难点。​
车路协同定位的抗干扰能力:依赖路侧单元(RSU)传输的定位辅助信息时,易受无线信号遮挡、多车通信冲突影响,如何设计抗干扰的通信协议,确保 RSU 与车载终端的信息传输丢包率低于 0.1%,是车路协同定位落地的关键障碍。​
 

前期研究开发基础:

技术积累:团队已完成 “卫星 + 惯性” 双源融合定位算法的初步研发,在开阔场景下实现 1 米级定位精度,且基于 STM32H743 嵌入式芯片搭建了原型系统,验证了 IMU 与卫星数据的时间同步方法(时间戳偏差控制在 10μs 内);同时,已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特征提取模型,能在晴天、阴天场景下实现车道线识别准确率超 95%。​
硬件储备:已自主设计高精度 IMU 测试平台,可模拟车辆加速、转弯、颠簸等不同工况,用于验证惯性导航的误差特性;此外,与芯片厂商合作定制了低功耗定位专用芯片(功耗较通用芯片降低 30%),具备多传感器接口集成能力。​
知识产权与合作基础:已申请 “一种基于视觉 - 惯性融合的隧道定位方法” 发明专利 1 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3 篇;同时与国内某车企达成合作,获取了 10 万公里以上的实车行驶数据(覆盖城市、高速、隧道等场景),为算法训练与验证提供了数据支撑。​
实验环境:已搭建室内模拟测试场(含 100 米长模拟隧道、城市峡谷模型)及室外实车测试路线(覆盖 3 种典型复杂场景),可实现定位精度、响应时间、功耗等关键指标的量化测试。​
 

现有的生产和研发的设备:
攻关目标:

精度目标:在开阔场景下,定位精度达到 0.5 米级;在城市峡谷场景下,精度达到 1 米级;在隧道等无卫星信号场景下,持续定位时间超 5 分钟,误差控制在 3 米内。​
性能目标:定位系统响应时间≤50ms,支持车辆最高行驶速度 200km/h;多传感器数据同步误差≤5μs,数据冲突解决率≥99.9%;定位装置静态功耗≤30mW,动态功耗≤150mW(满足新能源汽车续航需求)。​
兼容性目标:定位装置支持 GPS、北斗、GLONASS 多星座接收,适配 L2-L4 级自动驾驶车型;车路协同定位模式下,RSU 信息传输丢包率≤0.05%,支持 100 台以上车辆同时接入。​
产业化目标:形成可量产的定位装置方案,硬件成本较现有高精度定位产品降低 40%,为 2026 年实现装车应用奠定基础。​
 

成果形式:

技术成果:①多源融合定位算法(含卫星 / 惯性 / 视觉 / 雷达数据融合逻辑、误差修正模型)及配套软件(算法 SDK,支持 C/C++ 调用);②车路协同定位通信协议(含抗干扰数据传输机制)。​
硬件成果:①高精度定位装置样机(集成多星座接收机、IMU、视觉处理模块,尺寸≤150mm×100mm×50mm,功耗≤150mW);②定位装置测试工装(支持精度、功耗、稳定性自动化测试)。​
知识产权成果:申请发明专利≥3 项(含定位方法、装置结构、算法优化方向),实用新型专利≥2 项(装置外观、测试工装结构),软件著作权≥1 项(定位算法软件)。​
文档成果:①技术白皮书(含定位原理、性能指标、应用场景说明);②样机设计文档(原理图、PCB 版图、结构图纸);③测试报告(含不同场景下的精度、功耗、可靠性测试数据)。​
应用验证成果:完成与 1-2 家车企的实车适配测试(在至少 3 种复杂场景下完成 1 万公里以上路测,形成适配报告),验证定位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