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布料缝合装置智能断线检测与自动续缝技术开发
合作区域: 国内
拟投入总金额: 22.0万元
所属地域: 海曙区
技术领域: 智能材料
技术交易金额: 万元
截止日期: 2026-12-31
登录后查看。
信息描述
研发背景:

国家“十四五”规划推动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纺织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推动缝制设备智能化改造,实现断线自动检测、故障预警”;《关于加快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的若干意见》提出“提升生产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浪费”,政策层面为技术研发提供了方向指引。布料缝合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产业用布(如帐篷、滤布)等领域,随着批量生产规模扩大与高端定制需求增加,断线与续缝问题成为制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瓶颈随着消费升级与工业化生产节奏加快,行业需“智能断线检测+自动续缝”技术,实现“断线即停、精准续缝”,减少人工干预,提升效率与质量稳定性。

主要内容:

(一)智能断线检测的核心瓶颈​

1. 检测方式适配性差,多场景识别准确率低​

现有断线检测技术难以覆盖布料缝合的复杂场景接触式检测局限非接触式检测缺陷:

2. 检测响应速度慢,无法匹配高速缝合

3. 检测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差布料缝合环境中的干扰因素显著影响检测可靠性机械振动干扰环境光干扰物料干扰

(二)自动续缝的突出难题​

1. 断线位置定位精度低,续缝衔接误差大现有自动续缝技术无法精准定位断线位置,导致衔接质量差位置追踪误差针孔识别难多层布料定位更难

2. 续缝参数适配性差,缝线张力与针距不稳定张力补偿不合理针距调节滞后多缝线续缝协同差

 

3. 物料状态恢复难,续缝后物料变形断线后物料的非预期状态增加了续缝难度物料偏移与褶皱弹性物料回弹

(三)检测与续缝协同的矛盾​

1. 检测与续缝衔接延迟,影响效率现有装置的检测与续缝流程独立,存在明显衔接断层:​

2. 多材质、多缝线场景下协同适配难

前期研究开发基础:

无实时检测装置,需工人通过视觉观察或听觉判断发现断线,平均检测延迟≥3 秒,期间设备空转易导致物料空缝、针孔残留,返工成本增加;续缝精度低:人工续缝需手动对齐断线位置,续缝衔接误差超 0.5mm,针距波动超 ±0.3mm,且续缝处缝线张力不均,易出现二次断线;适配性差:面对不同材质、不同缝线,人工检测与续缝的判断标准不一,厚料、粗线场景下续缝效率更低,无法满足多品种生产需求。

现有的生产和研发的设备:
攻关目标:

全场景定位误差控制:即使布料打滑(滑移量≤1mm、弹性拉伸(拉伸率≤1%),断线位置定位误差仍≤0.05mm;针对针孔识别难题,开发 “针孔特征提取算法”,精准识别直径≤0.3mm的针孔,针孔定位误差≤0.03mm,续缝时无需重新打孔,保护物料完整性。​

多层厚料定位优化:实时检测多层布料(5-10 层牛仔布)的层间错位量(≤0.1mm),自动调整压料力与送料速度,续缝时层间针孔对齐误差≤0.05mm,续缝强度达原强度的 95% 以上,满足产业用布抗拉强度要求(≥500N)。​

张力与针距精准补偿:续缝时10ms内恢复断线前的张力(误差≤±0.05N)、针距(误差≤±0.02mm),续缝处张力波动≤±0.1N,针距不均率≤0.1%,二次断线率降至 0.01% 以下;针对弹性缝线,通过“张力梯度调节”避免续缝处张力突变,适配医用可吸收缝线、服装弹性线等特殊缝线。​

多缝线协同续缝:续缝时多根缝线的张力差≤±0.05N,送线量偏差≤0.01mm,多线续缝缺陷率≤0.1%,满足高端服装锁边、家纺包边的品质要求(如针距均匀度≥99.8%)。

成果形式:

技术解决方案